美国小伙埃迪前几年整理奶奶的遗物时,意外发现她在上世纪30年代曾经与一位中国留学生合影。这激起了埃迪探寻这段历史的兴趣,他通过种种手段搜索,发现这位中国留学生叫金伯铭,回国后一直在浙江兴业银行工作。为了追寻金伯铭,他还曾到中国旅行,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历史。
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埃迪说,他希望能再一次访问上海和杭州,继续这个研究,并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与金伯铭的在世亲属取得联系。“金伯铭和我的奶奶能够在20世纪30年代克服困难发展出一段友谊,这让我对美中关系充满希望,相信未来也能够发展出促进两国人民理解的人文交流。”
埃迪•米尔斯在美国密歇根州长大,是一位法学博士,目前居住在日本东京,是一个公司的律师。小时候,他对中国或亚洲都没太多接触,不过上大学时选修过几门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课程。
2006年,埃迪第一次来到中国,访问了上海和北京。“在北京,我被长城的宏伟和故宫所蕴含的悠久历史所震撼。在上海,陆家嘴的高楼大厦正在快速拔地而起,发展速度令我惊叹。”
1992年,埃迪的奶奶维罗妮卡·埃丝特尔·米尔斯去世,那时他还是个小孩子,因此对奶奶的了解不多,只从父亲那里听来一些关于奶奶的故事。
前几年,他和父亲开始认真研究祖辈的历史,发现爷爷的家族在19世纪中期由爱尔兰移民到美国,奶奶的家族来自波兰。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父亲向他讲述了更多关于奶奶的故事。原来他的奶奶成长于密歇根州的弗林特市,曾在1930年代单身冒险旅行。“奶奶的形象逐渐变得更立体,展现出一个世界观开阔、对外界充满好奇的人。”
他和父亲翻阅了奶奶留下的旧相册,就在这些照片中,埃迪看到有几张是她在1930年代早期就读于密歇根大学时拍的照片,这中间还包括她与一位亚洲学生的合影。
这张照片引起了埃迪和父亲的注意,因为奶奶从未向他父亲提到过这位亚洲朋友。“在那个时代,像我奶奶这样的本地学生与来自亚洲的外国学生结交是非常少见的。”
埃迪最初看到这张照片时,并不知道这名亚洲学生的国籍。奶奶在照片背面写了他的英文名字“Benjamin King”,但埃迪不能确定他是中国人还是来自亚洲其他国家。
埃迪决定要逐步了解奶奶年轻时的这段经历,“我想知道,他是谁?他是如何与奶奶结识的?”
埃迪先到密歇根大学的学生报纸——《密歇根日报》的公共档案数据库中搜索有关“Benjamin King”的名字,找到了大约20篇文章,时间跨度为1931年至1933年。很多都是他参加各种聚会或者发言的小型报道,包括几次有关当时中国与日本关系持续紧张的演讲。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期间,他显然对中国的命运非常关注。
因为这些发现,埃迪推测“Benjamin King”可能是中国人,但依然不知道他的中文名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埃迪在1933年5月关于一场国际学生世界事务会议的系列报道中发现了突破口。
这场会议讨论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其中有一个“世界政治委员会”,由“Benjamin King”主持,而埃迪的奶奶维罗妮卡·埃丝特尔·米尔斯担任委员会的秘书,“他们在筹划和组织该活动时应有密切合作。”
尽管埃迪得知“Benjamin King”是中国人,但遗憾的是,当时的报道并没提供更多关于他的背景信息。埃迪联系到负责记录密歇根大学历史的本特利历史图书馆,馆员们找到了一些他的学生记录档案,其中有他中文名字的旧式威妥玛拼音“Gin Bo Min”,并且有当时他在杭州的家庭住址:马市街11号。记录中还提到,他于1930年毕业于上海的沪江大学。
从“Gin Bo Min”依然很难确定此人的中文名字,埃迪在网络上搜索,几乎找不到什么有价值的结果。他就做了一些调整,搜到1949年上海扶轮社的会员名单,其中就有这位中国留学生的名字、地址和一张他在上海的照片,“与奶奶相册中的人十分相似,我确定这就是同一个人。”
但由于照片非常模糊,难以辨认英文名字上方的中文字符。起初,埃迪尝试用手机相机的文字识别功能来识别,结果成功辨认出了姓氏“Gin”为“金”,但对另外两个字符则识别不出来。
后来,埃迪咨询了同事詹青云和其他几位中国朋友,并借助ChatGPT的帮助,试用几个与那两个模糊字符非常相近的中文名字搜索。最终,当他输入“金伯铭”时,找到了与他对金伯铭的了解相符的多个结果——其中提到他在1930年代曾在美国留学,职业是浙江兴业银行的银行家等。
确定了中文名字,线索就更容易找了。埃迪发现金伯铭的高祖叫金应麟,曾在清朝“登进士第”, 官至大理寺少卿。父亲金元达在杭州马市街11号开过一家古董书店“豸华堂”。
埃迪父亲的中国朋友在上海市档案馆的网站上找到了一份可能与金伯铭有关的离婚记录,复旦大学的段志强教授到档案馆把这份离婚记录抄下来寄给了埃迪。“这份记录似乎与金伯铭的生平细节相符,显示他曾与一位名为赵荷因的女士结婚并离婚,她似乎是民国时期著名教授、清华大学前校长赵国材的女儿。与金伯铭离婚后,赵荷因后来成为中华民国最著名的外交家蒋廷黻的秘书,并与另一位中华民国外交官陈之迈再婚。”
段志强教授还找到一本沪江大学1985年的校友杂志,金伯铭出现在校友合照里,旁边是一代金融大亨朱博泉。这似乎显示金伯铭后来一直生活在上海。
后来,埃迪得知金伯铭在1940年出版了一本书,名为《银行实践》。詹青云帮他从一个中国的二手书网站上买到这本书,“我用ChatGPT翻译了大部分文本,包括一些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的序言,其中一位是金伯铭的好友、同样毕业于沪江大学的朱博泉。”
当埃迪投入这项研究之后,订购了几本关于上世纪30-40年代的书籍,还阅读了钱钟书的《围城》。他在这些资料中发现,当时很多中国留学生很难融入美国的生活,学校对留学生的支持也不是很多。因此,中国留学生很少与美国学生交朋友,而美国学生也大多不愿主动结交他们,“这也是怎么回事我觉得奶奶与金伯铭之间的友谊如此特别。”
但他发现,尽管中国留学生与美国学生之间有一些隔阂,但美国学生似乎对当时中国遭受日本入侵和占领抱有同情态度。金伯铭曾多次获得机会向美国学生介绍这场战争,并呼吁他们支持中国,这些呼吁得到了良好的回应。
在通过互联网尽可能多地搜寻信息之后,埃迪觉得必须亲自前往中国,追寻金伯铭的足迹。“我也很想知道是否能找到金伯铭的在世亲属,以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
今年7月,埃迪来到上海和杭州,参观了位于上海市南京路230号的浙江兴业银行办公楼,以及上海扶轮社1949年会员名册上列出的位于旧法租界的岳阳路79弄26号的其住宅地址。
他还去了继承沪江大学文脉的上海理工大学参观,看了包括金伯铭曾捐赠部分藏书的旧图书馆以及他就读期间可能住过的宿舍。
之后,埃迪前往杭州,寻找金伯铭位于马市街11号的童年住所。因为城市变迁巨大,以前的老房子已不复存在,“但让我惊讶的是,街对面是钱学森的故居和博物馆。钱学森比金伯铭小三岁,在金伯铭回国一年后前往麻省理工学院(MIT)学习。考虑到他们的童年住所如此接近,且两人的年龄相仿,我不禁猜想他们或他们家人可能在年轻时相识,或许金伯铭还曾为钱学森去麻省理工求学提供过建议。”
埃迪说,这次中国之行让他大开眼界,“我得以想象金伯铭在上海和杭州的生活样貌,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自2006年我上次访问以来中国的快速的提升。”
近日,埃迪的同事詹青云通过微博讲述了他寻找金伯铭的故事之后,网友们又提供了一些信息。埃迪了解到,金伯铭有两位姐姐,金启静和金耐先(金南萱)。金启静是刘海粟的学生,与潘玉良、李秋君、陈小翠等是同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曾到日本留学,归国后被聘为上海美术专科教授,后来与著名画家朱孔阳结为连理。金耐先是著名画家、摄影家,拍摄过大量历史照片,还是华君武的启蒙老师。
“我一个人不可能完成这些研究,我很谢谢詹青云、段教授、翟教授、我父亲的中国朋友以及网络上许多在此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我必须提到,像ChatGPT这样的工具在帮助我浏览中文互联网和历史书籍方面是多么有用。追踪这些线索,重新唤起金伯铭在上海、杭州和密歇根安娜堡的生活经历,让我感到兴奋不已,我仍然渴望发现更多详细的信息。”
埃迪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他还在寻找金伯铭,他慢慢的开始撰写一篇关于奶奶和金伯铭故事的英文文章,他希望可以发表在密歇根大学的校友杂志上。
埃迪说,他希望能尽快再一次访问上海和杭州,继续这个研究,并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与金伯铭的在世亲属取得联系。“金伯铭和我的奶奶能够在20世纪30年代克服差异发展出一段友谊,这让我对美中关系充满希望,相信未来也能够发展出促进两国人民理解的人文交流。”